許多人對安慰劑的認知是—作為藥品研究中做為對照用的物質,用來驗證新藥是否有明確的醫療效力,而不只是心理暗示的力量,安慰劑沒有實際療效,通常只是糖片。
但是有很多研究證實,不管是一個吉祥物、宣稱有超能力可以提供療癒力量的人,或是某個特殊環境,人只要相信它可以讓自己感覺好轉,實際上就會真的感覺好轉。而這類沒有實際「療效」的事物,也是一種廣義的安慰劑,但卻發生實質作用。
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》作者伊森博士設計了一個實驗,邀請了40位剛「被分手」,還處在情傷階段的受測者,要他們帶著前伴侶的照片出席,以及要他們看著照片,回想分手那一刻他們的感受,在受測者接受磁振造影儀掃瞄時,測到他們大腦的反應跟被熱咖啡燙到手的痛苦反應是近似的—「心痛」的確會在大腦裡產生痛感。
但下一部分,為這些受測者分成兩組,一組告訴他們:接下來會用鼻噴劑提高掃描顯像的清晰度(實際成分是生理食鹽水)。另一組則告訴他們:接下來會幫他們噴可以抑制痛苦感受的鼻噴劑(成分是同樣是生理食鹽水),再做一次同樣的掃描實驗。結果顯示,被告知鼻噴劑可以為他們抑制痛苦的受測者,相較另一組,大腦內的痛苦反應減輕許多,甚至受測者自己也描述了類似的感覺。
伊森博士在這個實驗裡發現,我們的心智會造成我們自己的痛苦(因為情傷而造成大腦有痛苦的感受),但也能抑制痛苦(因為相信安慰劑的效果,痛苦的感覺降低)。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影響力呢?因為我們的大腦擅長「預期」,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情境,並且準備好隨之做出反應。這種力量不只發揮在外在的現象,也同樣影響我們的內在感受。
當有一個穿著白袍,非常權威的醫生告訴我們「沒問題,吃了這個最新的特效藥,你的症狀很快就會消除了」,我們的大腦也會做出這樣的預期,而讓體內的神經迴路產生活化程度的變化。這樣的影響就像是:相信自己的疼痛會減輕。和腦部與脊髓中疼痛迴路的活化降低有關,相信自己喝的是昂貴的葡萄酒,則可能會增加大腦內愉悅迴路的活化程度。相信自己吃的是高熱量的奶昔,甚至會降低飢餓賀爾蒙的濃度。
也就是說,一旦你相信一件事,你的神經迴路就會增加或減少相關的大腦或身體部位的活化程度,讓這個狀態發生。
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認為「信者得救」只是心理上的安慰,但從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來說,倒也不是純然的空談而已。
#老查隨意讀
#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